•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為助推跨越發展集聚不竭的人才資源

    江蘇泗洪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王德鵬
    2012年12月04日11: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是打破“科技枷鎖”的需要,也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證。筆者認為,人才工作尤其是欠發達地區人才工作應著重解決人才資源配置難、企業主體作用弱、產學研承載力差、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才能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資源。

    遵循市場配置,政府適時引導,滿足人才資源配置需求。“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一句經典臺詞告訴我們,人才作為稀缺資源,難以滿足配置需求,以成為全球爭奪的焦點。政府在配置人才資源時,應優先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作用,打破行業、地域等壁壘限制,加快人才市場體系構建,鼓勵人才中介機構和交流場所發展;加大人才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力度,提升人才市場信息化水平;創新人才市場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在全球范圍內配置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同時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創新工作機制、出臺優惠政策、強化服務保障,利用“有形的手”打造一流軟環境、提升吸引力,引導人才資源合理流動、科學配置。

    克服急躁心態,堅持自主創新,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有人說“企業做科研,投入大、時間長、見效慢,為什么不直接做產品,立馬投入市場,成效立竿見影?”殊不知,企業的發展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如果不早在市場飽和前,投入新的產品,就難保企業的活力。企業必須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集聚專業人才隊伍,構建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雙連動的創新體系,即潛心研究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又轉化科研成果,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破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對高精尖技術的壟斷,獲得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政府應出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

    構建互動平臺,鏈接高校企業,不斷放大政產學研效能。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無門,企業產品轉型升級無技術,一直困擾著政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筆者認為,需要著力構建一些無縫對接的政府、企業、高校交流互動的合作平臺,如人才孵化器、企業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等,讓高校的人才能走向企業,施展才華,讓政府和企業能走進高校,提升能力水平。力促高校科研向下靠一靠,政府和企業科研成果產業化能力向上提一提,有效提高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有效承接能力。同時政府應當好企業和高校的“紅娘”,積極幫助企業尋找合適人才,引導企業物質基礎向科研一線輸送;積極幫助人才配對合適企業,引導高校人才資源向企業一線集聚,不斷放大政產學研合作效能,實現多方共贏。

    保留成功機制,創新評價體系,努力創優人才發展環境。目前,很多創新項目的評定還是以專家評審為主,唯論文、學歷、專利論的現象依舊存在,缺乏市場檢驗導向。我們應在原先知識創新評價機制下,把市場反映、成果轉化、產品效益等要素,納入到創新評價體系中來,逐步形成科學的創新評價體系。同時要有“360行,行行出狀元”的意識,明確人才不僅僅包括掌握高新技術的高層次人才,同樣也包括在基層無私奉獻的技術人員;要廣開進賢之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善于發現并培育各類人才,并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努力形成各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動局面,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不竭動力。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十八大精神體會文章”征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