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呵護創新 凝智聚力——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安徽省蕪湖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 謝啟慶
    2012年12月28日11: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黨和國家早就高度重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這是我們黨總結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政黨,特別是共產黨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得出的科學結論,業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十年前,十六大報告在進一步提升創新地位的同時,突出推動創新實踐,強調“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當時,人民日報曾發表時評《“迸發”、“涌流”的前提》,認為讓創新之泉“迸發”、“涌流”所需條件甚多,關鍵在于解放思想,破除管、卡、壓,解放創新的積極性。今天,黨的十八大把推進創新作為取得成就的重要經驗,同時又把創新能力不夠作為存在不足和問題的重要方面。現在,真正妨礙創新之泉“迸發”、“涌流”的,不是對創新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也不是管、卡、壓的問題,而是社會缺乏對創新的呵護之心。

    創新是需要呵護的。第一,創新具有無中生有的特性。創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到了20世紀70-80年代,世界范圍內有關創新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開始形成系統的理論。我國學者對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首先開展的是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創新一詞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一是更新,二是創造新的東西,三是改變。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的過程和成果的統一。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創新就對象和內容而言,有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等很多類型;就方式和途徑而言,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分,共同的特性都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有”可貴,沒有“無中生有”就沒有發展;“無中生有”也可怕甚至可悲,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物,懷有警惕、質疑、戒備、排斥甚至打擊的心態,是一切動物自我保護的天性使然,人類也不例外。第二,創新受實踐檢驗、被社會認同有時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認同之前往往被視為異端,遭到警惕、質疑、戒備、排斥甚至打擊。“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但是,古往今來,創新先驅們為贏得認同而流汗、流淚、流血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不勝枚舉,比如,這些科學家就是為創新獻身的:十三世紀的思想家羅杰?培根死在獄中;十六世紀的意大利哲學家和思想家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物理學家伽利略被“異端裁判所”嚴刑審問和終身監禁,至死罪名不除,350年后才得以平反;發表了與哥白尼《《天體運行論》齊名的創世制作《人體結構》的A?維薩留斯被判處死刑。人類文明史就是世世代代無數創新者用汗水、熱淚和鮮血寫成的。第三,創新者往往處于少數的劣勢,創新成果如襁褓之嬰,弱小待撫。被譽為思想的百年盛宴的《博弈圣經》說,“被人普遍接受的是藝術,不易理解的是科學”,“創新與博弈聯姻”。“創新意味著淘汰”。

    呵護創新是優秀領導者的基本素養。領導者會經常面對新的事物、新的觀點,持什仫的態度,考量領導者的綜合素養。在公民社會,公權力必須在法律、政策、制度范圍內依法運行,私權利凡不與法律、政策、制度相沖突的,不得禁止。在是鮮花還是毒草難以辨別的時候,不能輕易下結論,不能“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寧左勿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綜合運用政治思維、法律思維、道德思維、經濟思維、科學思維,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對不能證明是毒草的視同鮮花,對能證明是毒草的,也要善于從中找出有益的因素,這才具備呵護創新的素養和能力。

    呵護創新需要提升全社會的包容性。和諧社會首先是包容的社會。在包容的社會里,“首創精神”得到普遍尊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創新之泉才會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在封閉狹隘的氛圍里,“出檐的椽子先爛”,“竹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敢先行先試、“第一個吃螃蟹”?創新之泉必然枯竭。建設包容社會首要的是建設創新文化。創新文化的核心不是崇尚創新,而是呵護創新。我們需要崇尚創新,更需要呵護創新、催生創新;但愿少一些創新的“馬后炮”、“事后諸葛亮”,多一些創新的“馬前卒”、“保護傘”、“促進派”。

    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偉大民族,“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知語)。讓我們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滿懷呵護創新之心,迎接人才輩出、凝智聚力、民族復興的創新時代。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十八大精神體會文章”征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