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典型案例征集>>網上展示>>服務型黨組織

    湖北孝南:構建3個“1+X”體系 探索“服務型”實現路徑

    2014年12月17日10: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主動適應經濟社會深刻變革,順應群眾多元化需求,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以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為總要求,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準,以城區社區和農村為重點,以平臺、組織、隊伍等核心要素為支點,積極構建以“1+X”服務組織、服務隊伍、服務平臺為主要內容的3個“1+X”服務體系,加快工作重心轉移、實現工作方式轉型,著力構建開放、多元、立體的綜合服務管理體系,推動基層黨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探索出一條黨組織領導,群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新路子。2013年來,構建3個“1+X”服務體系模式被湖北省委組織部評為創新項目,經驗做法在全省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作交流發言,中組部調研組、全國黨建研究會、中央黨校等單位有關專家學者相繼到孝南調研3個“1+X”服務體系建設。

    一、主要背景

    當前,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變化,孝南和全國大多地方一樣進入了黃金機遇期、改革攻堅期、發展轉型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的歷史階段,迫切需要有效轉變基層黨組織服務方式、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尤其是農村在完成農村稅費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以及實行強農惠農政策的新形勢下,群眾與村干部、各類協會組織與村“兩委”等在村民自治組織中如何定位、怎樣轉型,我區陡崗鎮袁湖村進行了有益探索。

    袁湖村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一度成為“低洼子”、“水袋子”、“窮窩子”的地方。稅費改革前,村“兩委”在事務管理上,實行“干部說群眾聽、干部逼群眾干”的行政命令式作法;在群眾管理上,依靠稅費提留攤派、規定“兩工”投勞等載體來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在這種傳統工作模式中,村級管理村“兩委”說了算、村干部自己辦,形成了“書記主任碰碰頭,兩委班子點點頭,群眾不知哪一頭”的現象,群眾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導致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面對農村稅費改革后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村“兩委”認識到,如果繼續沿用過去行政命令式的村級管理作法,必然是吃力不討好,不僅群眾不樂意,而且政策也不允許。

    村“兩委”一班人通過召開會議、走訪座談和外出學習,了解到群眾不關心參與村級事務,并不是熱情不夠,而是沒有發揮主人翁角色的舞臺;老黨員不熱心支持村級事務,并不是覺悟不高,而是沒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平臺;村干部無信心管好村級事務,并不是力度不大,而是工作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村“兩委”深刻認識到,要走出困境、開創局面,就必須轉換工作思路,創新管理模式,村“兩委”注重組織引導,充分尊重群眾民主權利,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探索出村級民主管理“1+X”(1個理事會加上若干個協會)模式,也就是堅持在村黨支部的領導和指導下,由群眾選舉產生自己信得過的人員組成民主管理理事會,引導成立路燈管理協會、環境衛生管理協會、文明新風管理協會,讓群眾的事群眾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干,讓群眾說了算、讓群眾自己干、讓群眾唱主角,村級事務是群眾自己說了算,激活了一池春水,工作贏得了群眾、干部、村“兩委”以及社會的多方滿意。

    同時,通過全省三年規劃和基層組織建設年的強力推進,孝南基層組織建設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有組織基礎,基層黨組織“五個基本”建設富有成效;有服務終端基礎,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及區場服務終端在村社區逐步延伸健全;有文化心理基礎,濃厚的孝文化底蘊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互助、自治的愿望;有資源整合基礎,原有的各種社會組織量少、弱小、分散、盲目,急需培育、規范、扶持和引導。

    基于此,孝南區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吃透上情、借鑒外情、把握內情,“三情”結合找科學有效的路徑,在總結袁湖村黨支部“1+X”(在村黨支部領導下1個理事會加上若干個專項協會)服務模式的基礎上,狠抓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核心要素,探索提煉出了服務平臺、組織網絡、骨干隊伍等三個“1+X”綜合服務管理體系,也即以黨組織為主導,以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主平臺,以干部、黨員為主體,集網絡化的服務組織、系統化的服務平臺、多元化的服務隊伍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管理體系。

    二、主要做法 

    (一)建優“1+X”組織,夯實服務的組織保障。按照“擴面、提質、互動”的要求,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為基礎、群團組織為配套、社團組織為重點、結對共建單位為補充的“1+X”組織體系。一是黨組織擴面。在農村,將黨小組建在3050個村塆,圍繞農村主導產業建立113個協會黨組織。在社區,設立大黨委6個,網格黨支部90個,樓棟黨小組2300多個,實現了黨的組織在村(社區)的全面覆蓋、黨組織的服務與群眾生產生活無縫對接。二是社會組織提質。把培育發展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管理服務的重要手段,引導社會組織有序活動、主動服務。在農村經濟領域,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465個,網絡農戶2.5萬戶。在文體領域,以文體骨干為主體,組建京劇社、楚劇團等文體娛樂組織853個。在社會管理領域,推廣“理事會+協會”模式,組建理事會451個,文明新風、互助自助等協會1736個。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投入500多萬元配備公益性崗位230個,投入1000萬元支持社會組織購買設備1500多臺套,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壯大。三是各類組織互動。堅持以黨組織為核心,引導各類組織與黨組織同心凝聚共識、助推發展、惠及民生、共促和諧,形成黨組織服務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服務群眾的“服務鏈”。三里社區廣場舞蹈隊一直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社區黨委主動協調全洲物業,給舞蹈隊專門開辟了500平米的場地,免費提供電源燈光,這支舞蹈隊已成為社區重要的文藝團隊。

    (二)建強“1+X”隊伍,壯大服務的力量保障。按照“干部帶領、黨員帶頭、社會力量帶動”的要求,強化以基層黨組織書記為核心的班子隊伍建設,發揮黨員隊伍、志愿者等骨干作用,形成“我為人人服務、人人相互服務”的互助氛圍。一是培優訓強干部隊伍。活動催生動力,在全區開展“強化兩項職能、爭當五個書記”活動,選樹15名“五個書記”標兵,激勵黨組織書記爭當理思路、促發展的“致富書記”,搞服務、辦實事的“貼心書記”,保穩定、正民風的“平安書記”,講正氣、守底線的“廉潔書記”,抓班子、帶隊伍的“領航書記”,增強角色意識和服務水平。培訓提升能力,區鄉兩級財政投入120萬元專項經費,打破“一鍋煮”、“滿堂灌”痼疾,采取分層培訓、分類教學、交流互動、學用一體的方式,對1751名村(社區)干部普遍輪訓2次。保障激發活力,探索村(社區)干部職業化管理路徑,出臺《村干部報酬發放辦法》,今年新增投入440萬元,保證村主職干部基本報酬不少于10000元/年、村副職干部基本報酬不少于8000元/年。承諾強化責任,實行干部公開承諾服務,組織“一定兩述三評”督辦,村(社區)干部2013年承諾興辦實事3210多件,結對幫扶弱勢群體2200多名。二是激勵黨員創先爭優。按照“領導包片、全員掛點、專干駐村”的要求,推行“五個一”模式,即“一欄”公示信息、“一窗”承接服務、“一檔”了解民情、“一卡”連接民心、“一冊”記錄工作,組織全區1529名鄉鎮黨員干部開展“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活動。在農村,全面實施“明燈”計劃,圍繞“三千雙百”目標,每年培養1000名各類人才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培養1000名黨員成為各類人才,培養1000名黨員優秀人才成為“明燈”黨員,組建100個“明燈”黨員服務團,建設100個“明燈”黨員“雙建雙帶”基地。在社區,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引導機關單位4000多名在職黨員亮出身份、展示風采,參與社區服務,實現在職黨員“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建立困難黨員幫扶工作站17個,每年安排黨內關愛幫扶資金100萬,幫扶救助“三老一困”黨員2000多名。三是凝聚社會服務力量。引導群眾由服務客體變為服務主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按照“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人人能參與”的原則,開展“春之和、夏之樂、秋之美、冬之健”主題活動,用活動發動群眾。每年開展“最美孝南人”評選活動,用身邊典型教育、引導群眾。目前全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志愿者隊伍352支,參與人數達到3600人。

    (三)建好“1+X”平臺,強化服務的設施保障。按照“多功能、一站式”的要求,整合各類資源,建好以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核心,匯集各類配套、延伸平臺為一體的綜合便民利民服務平臺。一是整合各方資源。近兩年,區鄉村投入1300萬元,整合衛生、供銷、人社、計生等項目資金800多萬元,對176個1000人以上的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今年,區政府投入800萬元,為40個城區社區各安排20萬元惠民專項資金,由社區直接用于服務居民、開展活動。協調金融、通訊等部門設置自助繳費機、轉賬電話、柜員機等配套設施。積極爭取本地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回報桑梓,今年,130多名成功人士為家鄉捐資近300萬元,支持村級服務平臺建設。二是建好三個平臺。建好主體平臺,本著“以人為本、開放透明、和諧溫馨、便民惠民”的理念,注重去辦公化、行政化,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成沒有辦公室、只有服務區的主陣地。配齊延伸平臺,根據群眾多樣化的需求,配套建設各種實體服務平臺,全區建設村級綜合服務社409個,1000人以上的村都建有衛生室、40個社區都建有居家養老中心。拓展網上平臺,開通網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群眾可在村(社區)直接辦理生育證等行政事務、進行代購代銷等商務活動,服務效能全面提高。三是實現服務轉型。服務內容由分散向聚合轉型,把各種分散、零碎的服務項目盡量整合進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集中服務。服務流程由串聯向并聯轉型,部門能下放到村(社區)的審批事項全部下放,能延伸的服務項目全部延伸,簡化辦事流程,目前我區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能代辦67項行政事項,極大地方便了群眾。服務功能由平面向立體轉型,把關愛服務、公共服務、政務服務、區場服務、社會服務“五項服務”向深度延伸、向廣度拓展,真正服務到家、關愛到人,實現“開一扇門、辦萬家事”。

    三、成效體會

    目前,三個“1+X”在村(社區)黨組織得以大力推廣運用,一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龍頭帶動作用,搭建平臺、健全組織、建強隊伍,夯實服務基礎。另一方面,綜合運用多種服務載體、形式和手段,創新黨組織有效服務的實現路徑。還有,明確了服務責任,實行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考評督辦力度,健全和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從一年多的探索、實踐來看,有效解決了少數基層黨組織“無平臺服務、無組織協調、無隊伍辦事”的尷尬局面,基層黨組織的內在服務動力與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村社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社會更加和諧,群眾也很滿意。

    在探索實踐中,我們體會,三個“1+X”綜合服務管理體系建設,是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求,加強服務型執政黨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創新城市農村治理理念,轉變基層治理模式、方法的有效載體;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把黨的政策落實到基層的有效辦法;是打造社會管理終端和公共服務“超市”,延長黨委政府工作手臂,構建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模式,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

    (一)發動引導群眾參與是基礎。實現黨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就要充分認識群眾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群眾既是社會服務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推進者、評判者,要廣泛調動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參與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創新群眾參與社會服務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平臺,打通“瓶頸”,推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凝聚合力,形成社會服務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加強“領頭雁”隊伍建設是根本。在開放式社會服務體系中,要發揮各級黨委、政府的核心作用,就必須把“領頭雁”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作為第一前提、第一需要,采取“選、育、激、管”等措施,按照“好干部”的標準,促進隊伍提能增效,凝聚合力,把黨組織建強建優,把群眾組織和隊伍帶大帶活,共同構建“一核多元”的服務體系。

    (三)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是關鍵。一個多元參與、富有生機活力的服務體系,必須要有人員、陣地、資金等要素作支撐。特別是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更要加大公共財力投入,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形成優先傾斜、集中供給的保障體系,健全全覆蓋、可持續、有彈性的經費投入機制,完善有目標、有督辦、有考核的工作推進機制,為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保駕護航。

    (四)強化組織的規范化建設是保障。當前,各種群眾組織數量龐大,目標任務和制度章程不盡相同,既自成一體,又相互關聯,要使各種組織功能互補,聚合發力,必須狠抓組織的規范化建設不放松,通過發揮骨干隊伍作用,有序引導、依規運行,用“無形之手”激發“有形力量”,確保發揮應有作用。

    (責編:秦華、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