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典型案例征集>>網上展示>>組織建設綜合創新

    利川市:貧困山區實施“村社共建”的探索

    2014年12月17日10: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民增收困難、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是當前利川市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現實;村支“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強、黨員先進模范作用發揮不夠等是當前利川市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立足貧困山區實際,尋找一個有力載體,著力解決村級黨組織戰斗力不強、農民增收困難、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難題,成為當前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亟需研究解決的重大問題。2013年初,利川市在全市經濟工作會上提出,由市委人才辦牽頭,各鄉鎮(辦)、市直部門參與,大力探索實施“村社共建”模式。結合利川市情,我們抽調人員,成立課題調研組,采取座談、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市“村社共建”模式實施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征求意見、反復修改,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利川是湖北的“西大門”,國土面積4607平方公里,轄5鄉7鎮2街道2經濟開發區,582個村(社區),總人口90余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5萬人。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全市共發展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507家(以5月30日前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為準),其中建立“村社共建”模式的有173家,社員總數7635人,注冊資金5.64億元。

    按照農業產業劃分,種植類91家,占總數的53%;養殖類70家,占總數的40%;加工營銷類7家,占總數的4%;其它5家,占總數的3%。

    二、主要做法

    (一)三種途徑實現村社共建。一是組織共建。村支“兩委”主職干部與合作社理事長、監事長交叉任職,村支“兩委”其他班子成員與合作社副理事長、副監事長交叉任職。同時,將合作社作為村干部后備人才培養、儲備庫,把合作社中能力強、致富本領高的成員吸納入黨,逐步培養發展成為村支“兩委”干部。二是目標共建。按照村支部確立規劃、村委會制定目標、合作社負責落實的原則,合作社(公司)與村支“兩委”簽訂戰略協議,共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將合作社發展情況納入村支“兩委”考核目標。三是利益共建。村支“兩委”積極發揮組織協調功能,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合作社通過做大做強產業,成為帶動村集體經濟強力引擎,助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二)四條道路促進互利共贏。一是資源整合之路。村支“兩委”盤活土地、山林、堰塘等集體資產,并積極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入社,加強資源有效整合力度,不斷壯大合作社經濟體。二是共同管理之路。建章立制,嚴格執行章程、制度和合作社管理辦法,堅持黨務、政務公開,主動接受村委會、合作社監事會等各方面的監督,實行村民和社員共同自治。三是合理分配之路。合作社每年向村支“兩委”繳納5萬元以上(以5萬元為基數,外加純利潤的5%)的公益金,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提取純利潤的5%作為風險規避積累資金;純利潤的85%用于分紅返利。四是管理創新之路。通過“村社共建”,增強群眾的法制意識、合作意識、市場經濟意識,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創新。

    (三)三項措施助推村社發展。一是抓機制建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人才強市的試行意見,將該工程作為全市實施的六大重點人才工程來抓。成立了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組織部長、分管農業副市長任副組長,市委組織部、市農業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等16個市直部門為成員的探索“村社共建”模式領導小組。同時,各鄉鎮(辦)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二是抓人才培養。制定出臺了《利川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軍人才培訓方案》,將“村社共建”農村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納入“市委書記工程”,全年培養50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領軍人才、30個“村社共建”示范村、100名“創業型黨員”、20名“創業型大學生村官”、600名農村實用人才。三是抓資金扶持。制定出臺了《利川市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每年按照10-50萬的額度重點扶持30-5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財政部門給予全額貼息。實施黨內助力工程,擴大對合作社黨員的貼息貸款規模,專業合作社可按社內每名黨員5萬元的額度申請貼息貸款。

    三、初步成效

    自“探索村社共建模式,實施農村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利川市共計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3000余人次,評定技術職稱200余人,提供小額擔保貸款750余萬元,爭取郵儲銀行貸款3721萬元,落實扶持資金413萬元。

    (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明顯增強。在“村社共建”模式運行的過程中,黨組織及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具體通過農產品試種、市場拓展兩個方面表現出來。在農產品試種方面,很多適合本地氣候、土壤的引進農產品,農民一般采取觀望態度,需要“眼見為實”的引領示范。針對現狀,黨員主動“領產品試種”,通過數月及數年的實驗和經驗積累,讓老百姓真正看到產品的價值,再逐步擴大規模。汪營鎮魚泉口村香菇專業合作社在引進香菇的過程中,社員普遍存在不敢種、不愿種的心理狀態,村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甘國松帶領部分黨員,通過外地學習考察,先行試種了20畝香菇,在看到技術門檻不高、利潤空間較大后,社員才普遍接受。在市場拓展方面,由村支“兩委”及黨員帶著農產品跑市場,讓社員不擔心銷路。產品選對了、銷路打開了,黨組織及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自然顯現出來。南坪鄉營上村黃金梨專業合作社,該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種植、產品包裝等技術完全成熟后,將主要精力用在產品營銷上,現已在武漢、宜昌、重慶等地建立了黃金梨銷售點。調研結果顯示,“村社共建”模式運行較好的村,黨組織及黨員民主測評高于其他村8個百分點以上,上訪及群體事件趨于零。

    (二)村級集體經濟明顯壯大。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每年給村支“兩委”5萬元以上(以5萬元為基數,外加純利潤的5%)的公益金,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讓村支“兩委”有錢辦事。例如:團堡鎮龍臺村支“兩委”利用這筆收入,自主維修了16公里村級公路,新建、維修3口水池,解決了500多人的飲水問題。元堡復興村與金土源藥材專業合作社簽訂聯合發展協議,合作社銷售收入的5%至10%作為村集體收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都亭龍潭村與來福種業專業合作社開展戰略合作,共建國家蘿卜產業鏈科技研發基地,合作社按利潤的2%至5%作為公共事業發展金,用于龍潭村公共事業發展;營上果蔬專業合作社每售1公斤黃金梨,為村里提供0.02-0.04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據2013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統計,173個“村社共建”模式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最高達到100余萬元。

    (三)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調研結果顯示,部分產業的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同地域其他人員人均收入。茶葉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31%以上;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27%以上;果品類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53.52%以上;養殖類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34.7%以上;糧食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10.82%以上;林業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18.01%以上;藥材專業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30.8%以上。專業合作社的社員一般情況都有三次收益。一是土地等生產資料收益,每畝土地按200-1000元不等流轉;二是勞動力收益,每個二、三級勞動力日工資40-100元不等,平均每年按100個工作日計算;三是二次返利(年底分紅),2013年全市給社員返利最少的6萬元,最多的220余萬元。例如:汪營鎮白泥塘村宇騰專業合作社社員楊秀梅一家共有6畝土地,以每畝地500元流轉合作社種植辣椒、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收益50元、每畝地年底分紅返利500元,三次收益讓楊秀梅一家每年增收11000余元。

    (四)產業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土地集約化壯大規模。通過承包、租賃等方式開展土地流轉,使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地塊集中起來,形成了一產一業的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生產,發揮了土地資本由分到統的集聚效應。2012年,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9500畝,自2013年實施“村社共建”后,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7000畝,流轉面積大幅增加,規模不斷壯大。標準生產提高競爭力。按照“五統一”的要求,產前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產中統一組織標準化種(養)殖,產后統一包裝、貼牌、銷售,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南坪蔬菜合作社在購銷環節統一收購、加工、儲藏、外銷,并在重慶、南充設立直銷點,蘿卜、白菜、甘藍每噸的銷售價格要比散戶零售高出200元左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按迳绻步ā贝龠M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深入推進,實現了農業生產由單一的糧食生產向特色產業、高效農業轉變,加快了煙葉、茶葉、蔬菜、黃連、山藥等特色產業板塊的形成,推動了利川綠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五)農村社會管理明顯加強!按迳绻步ā蹦J綀猿执迕褡灾魏蜕鐔T自治相結合原則,建立了兩條縱向自治體系,培養了農民的民主管理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彰顯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村民、社員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既具經濟功能,又具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以團堡鎮龍臺村農安專業合作社為例,該社按照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進一步健全完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做到重大問題集體研究討論決定,切實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

    四、經驗總結

    (一)宣傳引導是基礎。推行“村社共建”模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實施“村社共建”的過程中,應加強宣傳引導力度,充分認識群眾參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群眾參與的“村社共建”是無本之源,沒有群眾參與的“村社共建”難以發展壯大。

    (二)人才技術是關鍵!按迳绻步ā钡囊粋重要目標就是通過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人才、技術是提升農業產業水平、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打造一支懂經營、會管理、想服務、能服務、會服務的農業產業領軍人才隊伍尤為重要。

    (三)制度建設是保障!按迳绻步ā笔窃谵r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對社員各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相對于單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社共建”模式創新性的將黨組織建設融入其中,黨支部、合作社、社員能否做到各盡其能、優勢互補,制度建設是“村社共建”模式良性運轉的重要保障。

    (四)資金扶持是重點。從總體看來,“村社共建”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制約因素,其中融資渠道不暢是最為突出的問題。應加大“村社共建”資金扶持力度,制定出臺小額擔保貸款管理辦法,積極搭建服務平臺,緩解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問題。

    (五)促進發展是根本。黨組織的服務能力水平要提高、村級集體經濟要壯大、農民收入要增加,其根本還是體現在壯大農業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上。只有把握促進發展這個根本,才能真正體現推行“村社共建”模式的意義。

    五、存在問題及原因

    “村社共建”模式極大地解決了當前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幾大難題,但由于“村社共建”模式尚處于初步階段,無現成經驗可以借鑒,還有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在以后的探索中不斷完善。

    一是內部制度建設不健全。就當前情況來看,村支“兩委”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各自制度建設較為完善,但整體反映和規范“村社共建”模式的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村支“兩委”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村社共建”當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通過什么途徑發揮作用、職責劃分等沒有明確的制度反映,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

    二是領軍人才能力水平不強。專業合作社的人才匱乏,隊伍數量不足,素質偏低等問題較為普遍。調查的507家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及社員總數為18864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81人,占總人數的4.29%;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57人,占總人數的8.32%。當前,“村社共建”所涉及的農業產業處于擴大規模階段,這種欠缺尚不明顯,一旦農業產業由規;驅I化推進,農產品必須以品質提升、深加工來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時候,其缺陷將會明顯表現出來。

    三是融資難問題嚴重制約發展。據統計,近年來享受過政府無償扶持的合作社僅有12家,得到過項目支持的僅有8家,得到過銀行貸款的有105家。究其原因,一方面集體土地、山林等不能作為銀行貸款抵押;另一方面,政府在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力度還不夠大、面還不夠寬。

    四是農村社會管理仍需加強。利用“村社共建”對社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民主意識提升,拓展了教育途徑,但也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在力度上,要改偶爾進行為經常性開展;在方式上,要改傳統說教為耳濡目染。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組織領導,努力營造“村社共建”良好發展環境。在領導上著力。認真落實市委、政府領導聯系“村社共建”制度,并將“村社共建”工作納入鄉鎮、市直相關部門年終考評的重要內容。同時進一步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在推進“村社共建”模式中的職責,建立分工協作的部門聯系機制。在規劃上著力。把“村社共建”的發展與“十二五”規劃、新農村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相結合,進行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二)加大資金投入,著力解決融資難問題。在財力上予以投入。市財政每年預算一定資金用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并逐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在信貸上予以支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銀監會、農業部關于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銀監發〔2009〕13 號)、《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3〕51號)文件要求,研究出臺具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金融服務政策,開發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點的金融信貸項目,滿足“村社共建”模式發展中的資金需求。

    (三)注重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村社共建”專業隊伍。 一是對現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財務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盡快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市場化、信息化、規范化的需求;二是注重在打工返鄉創業人員、鄉土能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中培育人才,鼓勵他們參加專業合作社,為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專業人才委培工作。切實解決研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生產型人才、營銷型人才緊缺問題。

    (四)強化制度建設,規范“村社共建”模式內部管理。在全市確立的30個“村社共建”示范村中,先行探索建立《“村社共建”模式管理制度(試行)》,待成熟后在全市推開。繼續深入推進村民、社員自治管理制度,培養民主管理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充分利用“村社共建”這個有效載體,加強社員理想信念教育。同時,在探索中進一步完善“村社共建”的定義,對其外延和內涵進行更為科學的界定。

    (責編:秦華、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