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七一社區        注冊

    民意所在就是施政所向——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紫陽縣委書記王曉江

    2015年07月01日15:02   來源:陜西日報

    原標題:民意所在就是施政所向

    紫陽縣委書記王曉江在城關鎮青中村與困難群眾親切交談,了解致貧原因,研究脫貧之策。 陳剛攝

    王曉江到紫陽任職后,帶去的變化顯而易見:群眾遇到難事,一個電話、一條短信就能解決,不再動不動就去政府上訪;新修的2800余公里鄉村道路,讓群眾擺脫彎彎山道;8年間,縣域生產總值增長4.8倍,財政收入增長9.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7倍……

    紫陽山大、溝深、人窮,社情民情復雜,曾是全市有名的上訪大縣,干成這些事碰到過各種困難和阻力,王曉江也吃過很多苦,但他凡事都較真,只要是群眾高興的事、只要是利民富民的事,只要是能夠推動紫陽發展的事,他認準就干,干就一定要出特色、見成效。

    跟群眾一起做決策心里才踏實

    2006年自關中旬邑交流到陜南紫陽擔任縣長以來,王曉江一直把民意所在作為施政所向。

    上任之初,王曉江就“破天荒”地在全縣范圍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并要求縣政府領導帶頭在政府門庭公開手機號,從而帶動所有縣級領導、部門和鄉鎮黨政一把手在縣城廣場全部公開手機號碼。這一舉動剛開始招來諸多議論,有領導干部反對,也有群眾質疑“作秀”,但他不僅強力推行,反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加碼,配套出臺首問負責、即時答復等措施。通過手機聯系,群眾訴求有了快捷通道,干部也找到了依存感,黨群干群關系自然更加密切了。

    王曉江愛下鄉,幾乎成為一種習慣,他覺得只有始終扎根在群眾中,隨時能傾聽群眾呼聲,心里才踏實。

    紫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過去一直缺乏像樣的主導產業。為此,王曉江親自設計調查問卷,年年發放萬人問卷,確立了“低山茶葉、中山魔芋、高山木本藥材,庫區大水面養殖”的立體農業發展戰略,一抓9年。茶葉是紫陽特色產業,但因為規模小、加工差,一度陷入“名盛業衰”窘境。2006年開始,王曉江帶領政府一班人,下勢實施興茶戰略,新建改建茶園10余萬畝,開發新品,培育龍頭,使茶葉從特色產業變成支柱產業;如今,茶葉、魔芋等產業已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王牌”產業。

    紫陽山區交通差、財政窮,農村群眾最盼的事是修路,但最難的也是修路。當時,紫陽25個鄉鎮有21個都只有砂石路,三分之二的自然村不通公路。王曉江連續兩年在全市頭號特困村——毛壩鎮竹山村的修路工地上和村民一起過小年,筑成一條盤旋在高山云霧間的“天路”,培育出聞名全省的“村道精神”。在這一精神鼓舞下,全縣連續5年新修通村路占全市同期總里程近六分之一,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

    干跟群眾心思合拍的事才有激情

    王曉江不僅善于給群眾辦事,而且辦就一定要辦好,一定要辦出特色,讓它對老百姓帶來的利益最大化。

    紫陽縣城西關廣場建設是群眾最急切的愿望,人代會定了幾次卻都無果而終。在走訪所涉拆遷戶后,王曉江了解到癥結在于究竟實行商業開發還是純公益建設。他決定依靠群眾力量解決群眾的事情,用硬手段啃掉硬骨頭。因為建設方案順民意、得民心,僅用4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52戶群眾和12家機關單位的拆遷,當年就建成15000平方米的綜合性廣場。

    實施陜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王曉江一開始就把群眾改善居住、增加掙錢門路、功能設施配套一起考慮,與推進城鎮化緊密結合,集中力量建成了功能全、輻射廣的安置社區60多個,5年累計搬遷65500人;奔著群眾所思所盼不斷探索創新,用9年時間探索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載體,形成了融合黨的建設和縣域社會治理的“五個一”工作法,被全省推廣,在全國叫響,去年以來全國各地到紫陽考察學習的市縣已超過100起,累計800多人次。

    平日里,王曉江是個大度的人,可一旦遇到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他立馬就較起真來。去年5月,紫陽進入防汛期,一天夜里10點多,王曉江忙完手頭工作,可心里卻一直惦記著各鄉鎮防汛值班情況,隨即叫來司機,直奔向陽鎮等3個鄉鎮突擊檢查干部防汛值班情況,直到看到各崗位人員仍在堅守,方才安心回到縣城,此時已是凌晨近1點。

    9年來,紫陽集中力量辦大事,累計實施城鄉180件實事項目,集中解決了一大批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出行難、增收難等問題。

    服務群眾不到位的干部堅決不用

    針對個別干部群眾觀念不強、庸懶散現象嚴重等問題,王曉江擔任縣委書記后動的“第一刀”,就是整治干部作風。近幾年,紫陽接連出臺《關于轉變作風加強行政效能建設的規定》、《科級領導干部誡勉談話制度》等強硬措施,在全縣掀起不小波瀾。

    鄉鎮機構改革后,一些基層干部茫然無措,為了強化服務群眾,王曉江不斷給干部加壓力、找事干。縣委、縣政府全面推行縣鎮干部直接包聯農戶制度,898名鄉鎮干部與全縣7萬農戶、1077名縣直部門干部與5896戶重點戶結成包聯對子,規定干部每月必須至少登門或電話聯系包聯戶一次,“量體裁衣”幫助群眾制訂增收計劃。

    “抓住用人導向就抓住了干部作風的根。”從2012年開始,紫陽縣委出臺《科級干部選拔任用若干規定》,并在縣城廣場公開,接受各方監督,建立定期民主測評和群眾評價干部制度,干部選拔任用中“民意”的分量被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翌年出臺的一份文件中,更是將“包聯或服務對象測評滿意度80%以上”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必備條件,低于這個杠子將被“一票否決”。民意測評不靠前的沒機會,群眾評價高的受重用,倒逼干部主動為民服務,真心為民服務。

    在紫陽任職9年,王曉江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干到實處,形成了知難而上、苦拼實干、敢為人先、精誠團結的“紫陽精神”,這是紫陽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大好局面的根基,也是紫陽未來不斷實現新跨越的動力。(記者 周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