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黑龍江漠河:“四聯”工作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2016年10月08日09: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漠河縣地處祖國最北、緯度最高,幅員面積18,233平方公里,人口8.47萬,是黑龍江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縣份。多年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不利因素,導致全縣206個基層黨組織不同程度地存在溝通聯系難、開展活動難、黨員教育管理難等問題。為探索黨員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有效途徑,凸顯黨員主體地位,漠河縣委結合“兩學一做”專題教育,實施了以“處級領導聯系工作點(社區網格、幫扶戶)、科級干部聯系貧困戶(貧困生、殘疾戶)、在職黨員聯系責任區(公益崗、服務隊)、機關單位聯系共建村(社區、非公企業)”為主要內容的“四聯”工作法,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有效破解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背景和起因】

    1、“隔絕于世”的窘境。

    漠河縣于1917年建立縣制,體制上與西林吉林業局政企合一。由于開發歷史較短,基礎硬件設施與發達地區還存在較大的距離,生產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同時,作為全國氣溫最低的縣份,漠河縣月平均溫度在0℃以下的月份長達七個多月,冬季大雪封堵山路,偏遠村屯就會與外界隔絕,村民們對兩、三個月不通車、不通信的狀況司空見慣。新理念、新信息、新技術的缺失,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有能力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大多是老人、兒童,有的家庭因沒有勞動力或因病,生活較為艱難。

    2、“杯水車薪”的尷尬。

    漠河縣地廣人稀,縣城距離最遠的行政村260公里,兩個行政村之間平均距離在100公里左右,而且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對農村黨員開展的集中學習和實用技術培訓很難組織。漠河縣委組織部曾嘗試用“流動送學車”把農業實用技術和信息送到偏遠山村,但一個村、一個村地走下來,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送去的政策、技術和信息也失去了時效性,只能收到杯水車薪的效果,不能同時滿足農民各個層面、各個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3、“鞭長莫及”的盲區。

    漠河縣現有黨員2743人,其中在職黨員1949人。這部分黨員除了是工作單位的“社會人”,同樣也是所在社區的“自然人”。個別黨員認為下了班就是“八小時”之外的自由時間,不用受組織約束、不用黨員標準要求。有時言談、舉止與黨員身份不符,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為此,如何加強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對在職黨員的雙向管理,特別是“八小時”之外的監督和管理,讓在職黨員24小時都能按照“四講四有”標準約束自己,對于維護黨員隊伍先鋒模范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做法和成效】

    1、處級領導聯系工作點(社區網格、幫扶戶)。

    漠河縣委結合全縣處級領導干部的分管戰線和防火包片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拓展基層聯系點,從包兩個幫扶戶,延伸到包農村、包社區、包國企、包網格、包非公、包學校、包機關,把處級領導聯系點覆蓋到全縣直屬黨組織。年初以來,結合“兩學一做”專題教育,啟動了處級領導干部“問民情、解民憂、連民心”主題實踐活動。全縣處級領導干部入駐聯系點單位開展蹲點工作,并通過現場辦公或召開協調會等形式,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項進行協調和解決。其中,北極村家庭賓館夏季自來水供應不足,古城村農民養殖黃牛缺技術、缺牧場、缺圈舍,黑山村農民進城賣菜難,洛古河村飲水水質不好以及亟待建設山特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有機產品認證、公益性崗位開發等270余件問題已經逐步得到解決。對暫時不具備解決條件的問題,處級領導干部向基層群眾做了耐心解釋,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切實把群眾的要求記在心上、落到實處。

    2、科級干部聯系貧困戶(貧困生、殘疾戶)。

    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制發了《漠河縣脫貧攻堅幫扶結對表》,組織全縣科級干部與貧困戶、貧困生、殘疾戶認“親戚”,結成幫扶對子428個。廣大科級干部結合工作優勢和自身特長,通過多種幫扶方式和措施,為幫扶戶排憂解難。教育系統科級干部分別與各學校的貧困生結成幫扶對子,并擔任留守兒童、貧困學生的“第二家長”,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及成長道路上的難題。縣直機關工委帶領所屬二層機關單位的科級干部,為生活困難的聯系戶送去燒柴、糧油、衣物等慰問品,并定期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為家中有急事、難事的幫扶戶送去溫暖。執法部門的科級干部,利用節假日組成“法律進農家”服務隊,免費為偏遠山區的農民群眾農村法律書籍和普法光碟,并開通“愛心手機”,免費為農民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

    3、在職黨員聯系責任區(公益崗、服務隊)。

    在全縣社區中改變以往按照黨員屬性和類型劃分支部的做法,以管轄地域為對象,將社區劃分成122個管理服務網格,構建了“社區黨總支——街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位一體的網格化黨建構架,確保黨的組織工作在社區實現全覆蓋。同時,在網格中設置了“政策咨詢、法律調解、治安巡邏、民情收集、特長培訓、技能幫扶、衛生保健、文化宣傳、共駐共建、公共服務”等10類黨員公益崗,由縣委組織部統一組織全縣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網格內的黨員根據自身特長,主動認領崗位、公示承諾、上崗履諾,使廣大黨員在推進社會網格化管理工作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做到了居民區大事黨員先知、難事黨員先議、實事黨員先行。社區黨組織結合報到黨員的工作特點和興趣愛好,組建了100支志愿者服務隊,結合防火期、“七·一”、“十·一”、“北極光節”等重大活動,定期(深入崗下責任區)開展黨員志愿者奉獻活動,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800多人次。社區黨組織把報到黨員服務社區、參與志愿者活動等情況,在一定范圍進行公示,并如實反映所在單位黨組織,評價結果作為各基層黨組織民主評議黨員、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4、機關單位聯系共建村(社區、非公企業)。

    以推動城鄉黨建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區域黨建互動發展為目的,把“組織生活聯過、黨員隊伍聯建、活動載體聯創、服務群眾聯做、黨建資源聯享、城鄉發展聯促”作為工作標準,積極推動城鄉之間跨區域、跨行業的聯建、共建,不斷完善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平臺。縣委組織部選定了部門形象較好、工作優勢突出、黨建經驗豐富的38家機關黨組織,與全縣各行政村、城鎮社區和非公企業結成共建幫扶對子。各機關單位結合各自職能優勢和工作實際,每年至少兩次深入共建村、社區和非公企業,開展以送政策、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對接幫扶活動,開展了聯合過主題黨日、微型黨課進農家、志愿服務入社區、務工體驗到非公等主題實踐活動320多場次,累計協調落實幫扶項目資金約1500多萬元,提供致富信息3200多條,免費提供技術指導2800余次。有效促進了城鄉黨建資源、工作理念、干部人才等要素的雙向交流和良性互動。

    【成效及啟示】

    1、以貼近實際為基準點,破解了一些黨建難題。

    “四聯”工作法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始終堅持具體可行、務實管用的原則。,重點突出處級領導、科級干部、普通黨員三個關鍵主體,有效整合機關、農村、社區、非公企業等黨建資源,把黨組織和黨員的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每一個角落、惠及每一戶貧困群眾。這項活動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要注重貼近基層實際,著力解決一批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難題、影響全局的重點問題以及黨員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最終達到讓上級組織認可、全體黨員擁護、廣大群眾滿意的目的。

    2、以發揮作用為切入點,探索了一套黨建機制。

    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具體規范的工作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四聯”工作法才有章可循、有序推進。漠河縣委先后制發了“處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聯系群眾工作實施方案”、“脫貧攻堅幫扶結對工作方案”、“百局聯百村實施方案”、“處級領導聯系點”、“黨員聯系群眾”、“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等相關制度和規范性文件,不僅讓基層黨組織建設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實體”,也讓廣大黨員找到了服務群眾的“實招”,黨組織和黨員在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服務發展中的突出作用愈發顯現。

    3、以群眾滿意為落腳點,打造了一批黨建品牌。

    漠河縣委對“四聯”工作法的推進落實情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做到會議有部署、電視有圖像、報刊有文字,使活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通過調閱民情日記、抽查服務臺賬、實地入戶回訪等方式,對工作突出、效果明顯、群眾滿意度高的幫扶單位和黨員進行表彰獎勵,對落實“四聯”不力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進行全縣通報、限期整改。“四聯”工作法推行以來,已先后培育、推廣了北極鎮“1+1”金手鏈黨建項目、陽光社區黨員志愿者“10分鐘登門服務圈”、明苑社區共駐共建“五星級微家園”等一批具有借鑒意義、凸顯漠河特色的基層黨建工作品牌,真正實現了“推行一個載體、解決一些難題、形成一套機制、創建一批品牌”的目標。

    (責編:秦華、閆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