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選登

    貴州赤水:創新“三定”機制走出黨建扶貧新路子

    2017年03月01日09: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赤水市以夯實基層基礎為抓手,形成以黨建促脫貧、以脫貧促黨建的工作機制,破解脫貧難題、增強攻堅動力、提高群眾收入,出好脫貧攻堅關鍵招,邁好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步,確保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該做法在2016年相繼得到了人民日報、省委、省委組織部內部刊物的肯定,及《貴州日報》、《遵義日報》等省、市媒體的多次報道。

    今年以來,赤水市把黨建扶貧作為推動大扶貧戰略行動的重要舉措,創新實施干部定責、組織定位、群眾定效的“三定”工作機制,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探索了一條圍繞黨建抓脫貧、抓好脫貧促發展的新路。目前,已實現2 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16 個貧困村出列、3.17 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了5.5個百分點,降至7.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超過10000元。

    一、主要做法與成效

    (一)干部定責,層層壓實責任,推行目標精準化。赤水市著力扶出好班子、好思路、好機制、好作風,統籌脫貧攻堅目標責任,匯聚鄉鎮黨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駐村干部三類脫貧攻堅骨干力量,建立脫貧攻堅目標考核責任體系,做到責清權明。一是科學謀劃分類定責。堅持“重心下移、權力下放、業績下評”工作要求,分別簽訂鄉鎮黨委、村黨支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脫貧攻堅“軍令狀”。推行鄉鎮黨委負責制,形成鄉鎮評定村級黨組織工作業績、村級黨組織評定駐村干部個人業績的考核機制。明確脫貧攻堅總體由鄉鎮黨委書記統籌實施,脫貧攻堅任務由村級黨組織書記組織落實,脫貧攻堅問題由同步小康駐村干部幫促解決,建立鄉鎮黨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干部“三位一體”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部。二是目標管理對標曬責。統籌產業、項目、信息、技術、政策、人才六大脫貧要素,重點圍繞產業扶持、保障兜底、技能就業、移民安置、生態補償等五種類型的貧困戶,因鎮、因村、因戶、因人梳理問題清單,建立責任清單,以電視問政、督查問效、作風問責“三問”活動為抓手,建立每周曬任務進度、每月曬目標成效、每季曬工作成果的工作機制,運用電視媒體,曝光延遲項目、問責滯后工作、報道經驗做法,確保脫貧攻堅任務按期保質完成。三是述評研判監督問責。實施季度測評、半年研判、全年述職、不定期暗查,建立“五必查五抽查”督查機制,即精準識別情況必查、項目整合情況必查、任務推進情況必查、干部到位情況必查、資金使用情況必查;市委領導重點抽查市督查組、市督查局重點抽查單位主要領導、單位主要領導重點抽查分管領導、分管領導重點抽查股級干部、股級干部重點抽查一般干部。對因工作滯后、進度緩慢、情況不清、影響任務落實的進行組織處理,增強脫貧攻堅動力。赤水市自“三定”機制實施以來,按照分級管理權限,對履職不到位的11名單位“一把手”、45名科級領導干部、113名普通干部進行了警示約談。

    (二)組織定位,緊盯薄弱環節,落實任務具體化。赤水市針對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聚焦落實黨的扶貧政策、聚焦組織發動群眾、聚焦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具體任務,確保黨的基層組織在脫貧攻堅一線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一是聚焦定位強化功能。建立了“一核雙聯”的工作機制,即以鄉鎮(街道)黨(工)委為脫貧攻堅的核心,推動工作聯企(社會組織),服務聯村。鄉鎮黨委作為落實脫貧攻堅任務的“核心”,著力引導發揮好黨支部引領脫貧、合作社牽引脫貧、產業鏈拉動脫貧的作用;打破行業、層級界限,通過單獨或聯建、選派黨建指導員等方式,推動黨建工作覆蓋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園區、非公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及其村級經濟組織;采取貧困結對“1+X”模式,引導紅赤水、仁岸集團、赤天化紙業公司等本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扶持產業項目128個,投放扶持資金1135.7萬元。二是聚焦人才強化隊伍。堅持把同步小康駐村干部隊伍建設作為建強村級班子、充實脫貧力量的戰略任務,建立貧困村駐村干部“2111”選派模式,即貧困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由2名市直機關涉農干部、1名副科級后備干部、1名農村知識青年、1名大學畢業生組成。實行“下派到村一定兩年,脫產脫鉤全員幫扶”的工作機制,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有3名國家干部在村工作,并梯隊培養2名村級后備干部。赤水市委明確規定,將駐村工作業績作為干部職務晉升、評優表彰的重要依據,將村級黨組織書記任職經歷作為選任鄉科級領導干部的優先條件,對工作業績特別突出的,可直接納入市委組織部鄉科級后備干部管理。赤水市黨建脫貧“三定”機制實施以來,共派300余名市直機關干部到村工作,實現了國家干部與民選干部“優勢互補”。經過一線鍛煉,提拔16人到副科級領導崗位,涌現出了一批全省“優秀駐村干部”“文朝榮式好支書”等先進典型。三是聚焦發展強化保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任務,建立“財政資金+鄉鎮績效+村級集體經濟分紅”村級基層保障機制,突出“村級黨組織+龍頭企業+村級經濟組織+貧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深入貫徹落實“1+10”政策和國務院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政策,在確保扶貧資金投向和基本用途不變的前提下,投入財政資金3600萬元,貸款貼息1278萬元,全力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并將村干部平均報酬從去年底1290元/月增至2764元/月,村級辦公經費從去年2.3萬元/村增至4.5萬元/村,實現村級積累總量從去年年底1130萬元增至4800萬元。目前,130個村級集體發展項目已覆蓋51個貧困村主導產業、8684戶貧困戶。

    (三)群眾定效,堅持主體地位,實行考評制度化。赤水市堅持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充分發揮脫貧攻堅群眾主體作用,建立脫貧攻堅群眾評價考核體系,加大群眾評價考核權重,樹立“人人挑擔子、個個做實事”的工作導向。一是考核評估看民情。把鄉鎮脫貧攻堅成效、單位聯系掛幫業績與聯系服務貧困戶脫貧情況掛鉤,組織對群眾住房、教育、環境、服務、基礎設施等23項民生項目滿意度進行測評,并將測評情況量化納入年終考評成績,占年終總成績12%。今年的3次測評,為省級評估奠定基礎同時,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前行。赤水市委還明確,貧困鄉鎮未摘帽、貧困村未出列、貧困戶未脫貧的,掛幫單位不脫鉤,駐村干部不撤回。二是選拔任用看民情。把干部脫貧攻堅個人實績研判、考察延伸至聯系鄉鎮、派駐貧困村、幫扶貧困戶,對在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村級黨組織書記、駐村干部進行表彰,并優先提拔使用。對在脫貧攻堅一線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票否決”,當年年終考核評定為“不合格”或“不稱職”,情節嚴重的,按照有關程序從嚴處理。三是教育引導聚民力。以“百姓龍門陣”“農民夜!薄暗赖轮v堂”“遠程教育”為抓手,著力改善貧困群眾吃、飲、住、行、文、娛等基礎設施環境。開展扶貧政策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把強農惠農政策傳送到千家萬戶,教育和引導群眾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自覺支持和參與市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今年以來,全市共舉辦各類政策宣傳培訓班11期920人次,開展貧困群眾技能培訓、政策宣講105場次30000余人次,實現轉移就業7000多人,引導群眾主動開展自謀脫貧,貧困群眾自主發展鄉村旅舍144家、農家樂327家,建設“村淘店”22家、電商扶貧網點31個,直接帶動1000多戶50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就業創收。

    二、經驗與啟示

    啟示一:干部定責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保障。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最核心最突出的是狠抓工作落實,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壓實干部責任。赤水市始終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三定”黨建脫貧機制落地基層的重中之重,通過選派國家干部駐村工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等方式,著力破解基層黨組織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無力理事的“三無”難題。強化干部使命擔當,嚴格責任傳導,努力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堅持把鄉村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真正的前線戰壕,抓住鄉鎮黨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駐村干部脫貧攻堅“關鍵少數”, 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逐級立下軍令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啟示二:組織定位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指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基層黨組織作為執行黨的政策最前沿的陣地,脫貧攻堅的先鋒,必須在思想上先行一步,發展上先干一步,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引路人”、精準扶貧的“引導人”。赤水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一線指揮部”作用,堅持要把黨建和脫貧攻堅擰成“一股繩”,將人才隊伍匱乏、基層保障薄弱、村級經濟滯后等扶貧“痛點”作為基層黨組織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為發揮基層黨組織脫貧攻堅作用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具體、詳細安排,系統地解決了黨建脫貧“‘抓什么’有標準,‘干什么’有任務,‘做什么’有目標”。讓全體干部投身于脫貧攻堅一線,將思想觀念、政策信息、資金項目帶入到脫貧攻堅一線,同時把群眾工作觀念、農村工作方法、生產發展實踐經驗融入自身成長,形成干部在基層一線鍛煉、培養和成長的良好導向,實現國家干部與民選干部“優勢互補”,釋放機關國家干部干事活力,激發民選干部干事激情。

    啟示三:群眾定效是脫貧攻堅的最終檢驗。脫貧攻堅工作能否取得成效,關鍵是要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受益者,更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赤水市在實施黨建脫貧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組織推動、黨員帶動、群眾主動”模式,教育引導群眾改變觀念,主動融入鄉村建設,注重權益保障,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脫貧成效的最高標準,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推動貧困群眾脫貧觀念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責編:秦華、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