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主題征文

    “學道”須當猛烈 始終確守“初心”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嶠山鎮大學生村官 楊洪于

    2018年04月11日10: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道須當猛烈,始終確守初心。纖毫物欲不相侵。”出自王惟一的《西江月·學道須當猛烈》,是爺爺練習書法時經常寫的一首詩,所贈書畫置于書房,未曾細細揣摩詩文之意,今夜視之,卻有另一番感悟在心間。

    學道須當猛烈,就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道,使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于哲學,大學時,讀過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之后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見解產生過濃厚興趣。在哲學的世界里,人會變得謙遜有禮,人的思想和對事物的認識也會不斷地升級。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是對哲學最精簡、最深刻的解釋,而對這句話更形象的理解有一個比喻:有三個人,分別是搞經濟的、搞政治的,搞哲學的,那么搞經濟的就是做蛋糕的,搞政治的就是分蛋糕的,搞哲學的就是反思蛋糕做得好不好,分得公平不公平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分得更公平的。

    哲學的魅力讓人著迷,為此,蘋果之父史蒂夫·喬布斯曾公開說,他愿意用他一生的科技成就與財富,換取同哲學家蘇格拉底共處一個下午;物理學家牛頓,也曾把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時光都給了哲學。到基層工作后,借讀一本《習近平關于讀經典學哲學用哲學的論述摘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工作的指導作用有了重新的認識,讀書反思使我認識到:如果僅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作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政府工作,就格外狹隘了,因為它更是科學分析問題、認識世界的方式,是解決問題、攻堅克難的方法論。錢學森曾說,“我近年來一直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并總是試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我的工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

    科學家如此,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務工作者,只有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才知道黨的工作怎么做,群眾的工作怎么做。只有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才能掌握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進而在具體工作中既講兩點論,又講重點論;才能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才能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因此,共產黨員守住初心的前提就是“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道”,學對黨忠誠的信仰之道,學為生民立命的擔當之道,使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始終確守初心,就要堅持以民為本,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本褪菆猿忠悦駷楸镜捏w現,用最直白簡潔的話語,動員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其在《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中講:“中國有句古訓:‘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我們共產黨人靠什么來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只有以百姓之心為心,黨員干部才能擺正自己與群眾的關系,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一名公職人員只有從調研人民群眾需求和黨的工作需要的角度鉆研工作,從黨對領導干部的工作任務部署上同領導一同謀劃,才能更好地站穩立場,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

    以民為本,更要謹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基層工作近一年,起初發現能做的只是一件件小事,有過失落、有過低沉,但正是在一件件小事背后所收獲的感動,才使我懂得“群眾利益無小事”是怎樣的含義。而《戰國策·中山國》載,中山君在宴餉群臣時,人人都賜了一杯燒羊肉,只有大夫司馬子期沒得到。他一氣之下就逃到了楚國,并慫恿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受到攻擊,慌忙逃走,群臣中沒有一人跟隨,只有兩個執戈的侍衛緊跟不離。中山君問他倆為什么要這樣,二人告訴他,這是因為中山君曾用一餐飯救活了他倆的父親。中山君仰天長嘆,“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因為一件小事,能得民心,贏得忠誠相伴;因為一件小事,傷人心,最終亡國而逃,其警戒不可謂不重。

    以民為本,要帶著為民情懷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文中指出: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深入群眾當中,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疾苦,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虛心向群眾請教,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因此,堅持以民為本,黨員領導干部就要真正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辦好一件件群眾在意的事,要明白“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活力”的道理。

    纖毫物欲不相侵,就要用文化的力量抵抗“人為物役”的悲劇,從而“勤不言苦,廉不言貧”堅守初心。

    詩文中講“纖毫物欲不相侵”,而要做到纖毫物欲不相侵,就要用文化的力量抵抗“人為物役”的悲劇,以金錢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以物質欲望為人的最高追求,最終造成初心的迷失、人性的異化。所以梁漱溟先生在他的著作《人心與人生》中指出:“禽獸是頭腦為其身體而用的。亦即心為(被也。下同)形役(被形骸所拘束、役使)。吾人的生命反之,即形體為役于頭腦,為役于心。心有一息之懈,便落于形體中。局限而失其通焉(若拘于此,即失卻了人的理性與靈通)!彼郧f子抗議“人為物役”,要求“不物于物”,所以黨內倡導“勤不言苦,廉不言貧”的廉政文化,其目的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守護初心。

    讀書修身,從政以德是對公職人員的要求。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可知,習近平愛讀書至少可追溯到1969年,那年他不到16歲,在黃土高坡上,開始知青生涯,讀書不輟,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習近平對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皆可信手拈來;從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到希臘詩人埃斯庫羅斯,從海明威到大仲馬,從巴赫到貝多芬,從屈原到陸游,從老莊到孔孟……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稿中,至少提到了136人。

    文學即人學,好的文學作品是寫人性、人情、人的價值,弘揚人文精神,是對社會生活進行表述和思考的藝術形式,體現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所以黨員干部要做到纖毫物欲不相侵,就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既讀文學經典,更要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從而用文學的力量抵抗“人為物役”的悲劇,從而“勤不言苦,廉不言貧”堅守初心。據記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克服軍營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氣,向軍隊提供了1.2億本“軍供版”圖書。戰爭打贏了,這些圖書功勞不小。一個戰士,配發槍支、罐頭的同時還配發圖書,這再次說明,不管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歲月,文學的力量不容小覷,精神與物質同樣不能少。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強責任心與歷史使命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責編:黃瑾、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