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e id="g60kg"></code>
  • <li id="g60kg"></li>
    <li id="g60kg"></li>
    <center id="g60kg"></center>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在“大地”上汲取營養

    北京市門頭溝區作家協會 張孝前

    2018年06月29日10: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喜歡看《人民日報》,記得沒上學前,家里就有各種報紙,父親會把這些報紙貼在墻上,教我們兄弟姐妹識字,這里面肯定有《人民日報》,因為父親愛看,也愛收藏。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里,能看到《人民日報》,應該是少有的。村里僅有的幾個“文化人”,有空閑時,也經常到我家借閱《人民日報》。

    我家有《人民日報》,源于父親。那時父親在離家50余里地的鄉鎮供銷社上班。社里為每個供銷店都征訂了報紙,供銷店的職工看完后,這些過期的報紙,就被父親帶回家,目的是為了讓讀書的孩子們多學點知識,開闊一下眼界。雖說是些舊報紙,同樣也可以讓我們洞察世事、開拓視野。

    父親把讀報比喻成“視覺盛宴”,他經常說,改革開放后,咱們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實了,就更加需要精神糧食嘍!物質糧食產在土地里,精神糧食則“產”在書本、報紙里。

    盡管那時候學生的課外讀物很少,我對報紙剛開始還是不感興趣,覺得不如小人書好看,報紙上面說的事情也沒有小人書里的故事精彩。大概是到了四五年級,學校要求學生寫作文、記日記,有一次實在寫不出來,我就翻閱父親帶回來的舊報紙。當無意中翻到《人民日報》的“大地”副刊時,我的眼睛瞬間被這里的文章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了整版的文字,還意猶未盡。于是,我就把一堆舊報紙全都搬出來,單挑帶有“大地”副刊的那一版。閱讀了一段時間以后,沒想到我的作文水平直線上升,不斷獲得老師的好評和同學們的羨慕。

    “大地”副刊不光很美,而且很接地氣,這里的小說、詩歌、散文就像農村土地上的麥子、稻谷、玉米一樣,既通俗易懂,又格調高雅。用父親的話比喻就是字字珠璣、粒粒飽滿,一片希望的田野,種著上等的精神糧食。

    從此,我愛上了《人民日報》,迷戀上了“大地”副刊。每次父親帶回來一大摞舊報紙,我就開始一張一張從頭讀到尾,國內外要聞大事、評論文章、理論研究等信息主要是瀏覽式閱讀,有的一帶而過,當然遇到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新聞報道,不光會自己讀懂讀透,還會向村民宣讀、解讀。看到有“大地”副刊的那版,則單獨挑出來放一邊,等把一摞報紙都翻看一遍后,再慢慢品嘗、細細閱讀“大地”副刊上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文章。

    有的文章讀一遍不過癮,就拿剪刀裁下來,做成剪報冊,反復閱讀。讀多了,寫作文、寫日記就相當輕松了。業余時間,我也模仿著“大地”副刊上的文體開始寫散文、寫詩歌、寫小說。只是寫好了也不敢寄出去,偷偷鎖在抽屜里,覺得與“大地”上的文章比較相差太遠,拿不出手。這樣寫了五六年,上高中才逐漸向身邊的市縣報紙雜志郵寄一些文章,偶有“豆腐塊”見報,便欣喜若狂。直到現在,盡管發表了不少文章,但還是不敢向《人民日報》投稿,感覺不夠高度、達不到檔次,還需要繼續努力。

    我愛上了《人民日報》,《人民日報》伴著我成長,無論是上學,還是從軍入伍、工作,少了《人民日報》就會覺得很空虛。記得剛入伍的時候,在連隊只能看到《解放軍報》,團機關才有《人民日報》。有一次團長來連隊檢查工作,要求官兵提意見。大家都不敢提,我舉起手來,說我們基層官兵除了讀《解放軍報》,同時還需要《人民日報》!督夥跑妶蟆纷屛覀兞私獠筷爠討B,《人民日報》讓我們知曉國家大事,能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戰斗力。團長聽了頻頻點頭,沒多久,《人民日報》就送到了班排連,送到了戰士手里。

    愛上了《人民日報》,這一晃30多年過去了,我這個當年的“小報迷”也變成了“老報迷”。如今,《人民日報》有了自己的網絡和APP軟件,可以在電腦上看,也可以在手機上看,方便多了。除了每天瀏覽“人民網”,我依然喜歡紙質版的《人民日報》,每當拿到剛出版的報紙,撲鼻而來的墨香,仿佛把我帶回當年的農村大地,麥子稻谷成長了我的身體,而在《人民日報》的“大地”上,那豐碩的果實,讓我可以源源不斷汲取精神食糧。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