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委組織部
2019年09月06日14: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上世紀90年代天臺縣在黃浦江畔探索建立全國第一個跨省流動黨組織——天臺駐上海流動黨支部,并逐步探索了以“流出地與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務創業地與服務家鄉”為主要內容的流動黨員“雙重管理、雙向服務”工作模式。目前,天臺縣已在全國外出人員集中地建立了流動黨委2個、流動黨總支3個,流動黨支部39個。
一、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對于長期被束縛在黃土地上的數萬天臺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改變生活命運的轉折點,一部分天臺人憑著不甘貧窮、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開始了向外闖蕩,成為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很多天臺人,自己創業成功了,就帶領親戚朋友一起外出創業,一帶十,十帶百,以鄉緣關系、血緣關系和友情關系逐步形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創業群體。據統計,1992年天臺外出人口為8萬人,1995年12萬人,2000年15萬人,目前這個數字已達到20萬人,占天臺本地人口的37%。
隨著外出創業人口的日益增長,基層黨建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核心是如何保持在外流動黨員的先進性問題。1994年天臺在外流動黨員100多人,目前已達到3000多人。這些流動黨員,遠離家鄉,許多流動黨員離開黨組織一段時期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家”的苦悶心情,他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處于“稅費當地收、黨費往回郵、組織生活年底湊、懷揣關系到處游”的狀況。同時,從全國各地的探索實踐來看,單純以流出地為主,對流動黨組織進行“遙控指揮”式管理,遠水解不了近渴;僅以流入地為主,又缺少地緣、親緣紐帶聯系,難以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流入地、流出地黨組織“信息不對稱”問題,管理上的真空地帶難以削除。
面對這些困境,天臺縣委因勢利導,順流而動,1994年底專門赴上海天臺人集聚地開展調研,與虹口區等當地組織部門共同探討流動黨員管理難題,并于1995年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流動黨組織——天臺縣駐上海流動黨支部,逐步探索了“雙重管理、雙向服務”模式。隨著黨員人數的逐漸增加,2001年6月,“中共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員總支部委員會”成立;2007年8月“中共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員委員會”成立,并設立了9個支部,覆蓋上海16個區。今年,又將流動黨組織建設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大背景下來謀劃,天臺與虹口兩地黨委聯手簽訂流動黨組織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協議,明確新一輪十大合作項目,進一步打造兩地跨區域合作的平臺。如今,上海流動黨組織的成功經驗逐漸輻射到北京、廣東、新疆、沈陽、南京、蘇州、寧波等地,天臺在外流動組織如同一個個紅色的堡壘在全國各地發展壯大。
二、主要做法
1.創新組織設置,實行雙重管理,讓流動黨組織成為在外流動黨員的“一個家”。堅持哪里有黨員、哪里就有組織,主動尋求跨省協作,探索建立兩地緊密銜接、雙向互動的“雙重管理”機制,讓流動黨員“離土離鄉不離黨”。一是因地制宜抓組建。按照有利于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域壁壘,采取依托式、區域式、聯合式等多種方式建立流動黨組織。比如在上海、蘇州、沈陽、新疆等地依托天臺異地商會建黨組織,商會建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在寧波,以流出鄉鎮為單位建立流動黨支部。現在,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南國春城到大漠邊疆,為廣大流動黨員在異地安下了一個個“家”。二是注重長效抓雙管。每個流動黨支部成立時,都與所在地黨委簽署《雙重管理協議書》,明確雙方職責。流出地主要負責組織設置、人事任免、黨籍管理和黨員發展審批等,流入地主要負責指導流動黨組織日常工作和開展教育培訓。同時建立兩地日常溝通、定期會晤等機制,互相通報情況、研究合作事項、交流工作進展。如,虹口區委將天臺在滬流動黨委列為區域化黨建聯席會理事單位,經常提供黨建理論學習輔導,連續三屆區黨代表選舉都安排1個名額給天臺駐滬流動黨組織。三是多措并舉抓保障。在陣地保障方面,協調落實流動黨組織黨員活動中心,建設規范化的黨建陣地,并整合所在地高校、圖書館等資源建立流動黨組織黨校。在經費保障方面,縣委每年對流動黨組織進行星級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分類給予1.5至3萬元的經費補助,同時各流動黨組織通過黨員自愿捐資等形式,建立“黨員活動基金”,用于支部活動。在隊伍保障方面,采取上級選派、跟蹤培養、黨員推薦等方式,選配黨性強、能力強、服務強的黨員進入支部班子,有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著眼組織力提升,強化政治引領,讓流動黨組織成為凝聚在外天臺人的“一面旗”。各流動黨組織積極倡導“服務價值有多大,凝聚力就有多強”的理念,緊貼流動黨員需求,融合黨情鄉情商情抓教育,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內組織生活,增強流動黨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一是突出黨情抓教育。各流動黨組織多年堅持每月固定一天開展主題黨日,既有黨性教育,又有專家學者講座,也有身邊創業成功人士的經驗交流;既有集中學習,又有外出考察,還與當地基層黨組織開展開放式黨日活動,讓組織生活有活力有吸引力。如,每年開展“紅七月”系列活動,瞻仰革命圣地、扶持貧困山區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務實管用的教育內容,營造了活力四射的組織生活。許多黨員不管生意多忙、路途多遠,甚至“打飛的”,堅持參加支部活動,金孝相、龐堯學、吳武軍等一批流動黨員二十多年如一日不缺席組織生活。二是突出鄉情聚人心。堅持“服務價值有多大,凝聚力就有多強”的理念,深入開展噓寒問暖、真情送暖、抱團取暖“三暖行動”,加強黨內關愛。如針對金融危機后,部分黨員情緒低落、心理負擔重的實際,開展“有話跟我說、有難讓我幫”活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24年來,先后幫助800多名黨員解決了融資、市場、技術、維權等難題,讓他們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實行“雙向培養”“雙向考察”“兩地公示”制度,全面開展公推優秀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并從中發展黨員。24年來,在外流動黨組織累計發展黨員426人,目前天臺在外經商人員中“上檔次”“成氣候”的大多是黨員,把外出優秀人才牢牢地團結在黨組織周圍。三是突出商情謀發展。各流動黨組織堅持以組織為媒、以商情為介,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為流動黨員授課傳經,把組織生活會搭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商機合作共贏的平臺,使黨組織逐漸成為政策信息交流中心、團結在外天臺人的核心。據統計,目前僅在上海就有天臺務工經商人員5萬多人,創辦各類企業3500多家、各類市場10個,為當地解決就業8萬人。
3.注重作用發揮,推動共建共享,讓流動黨組織成為聯結兩地合作發展的“一根藤”。充分利用流動黨組織平臺和紐帶,號召廣大流動黨員“發展不忘黨員身份、致富不忘社會責任”,持續開展服務他鄉、服務家鄉、服務老鄉的“三大服務”活動,推動流入地流出地聯動發展。一是主動服務他鄉。廣泛開展黨員亮證上崗、聯攤包片等活動,擺出“黨員店鋪”“黨員柜臺”,開展“助學助老助醫助孤助殘助困”,參與流入地社區共建、志愿服務、賑災扶貧等活動,引導廣大流動黨員做誠信經營帶頭人、群眾致富幫帶者、社會和諧促進派。如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在滬流動黨組織引導5萬名在滬經商務工人員爭做“世博先鋒”,為世博作貢獻;在廣州亞運會期間,廣東流動黨總支組織黨員幫助指揮交通、服務游客,爭當“亞運志愿者”,贏得廣泛贊譽;汶川大地震時,廣大流動黨員帶動在外經商天臺人捐款捐物500多萬元。據統計,流動黨員每年為流入地捐款捐物1000萬元以上,平均每年化解糾紛150余起,使上海北京路由“亂”到“治”,形成了“一名黨員帶出一批文明經營者”“一批黨員帶出一個文明市場”的良好氛圍。二是傾力服務家鄉。每個流動黨支部至少結對幫扶家鄉一個村社(學校),每名流動黨員至少結對幫扶家鄉一名困難群眾,支持家鄉美麗鄉村建設和公益事業,推動產業回歸、資金回歸、智力回歸。據統計,24年來,流動黨員帶動在外能人回鄉創辦企業200多家,實際完成投資20多億元,為天臺創利稅3個多億,累計為家鄉捐款捐物3.5億元, 1200多名外出能人回鄉擔任村干部,推動人才科技“項目結親”17個,幫助引進高層次人才33名,有效助推了天臺與流入地發展的互聯互通。三是積極服務老鄉。各流動黨組織充分發揮天臺人創業發展的“聯絡站”“服務中心”作用,開展學習一門服務技能、結對一名外出人員等“五個一”的流動黨員創先爭優行動,定期舉辦“黨員經營項目推介會”等活動,積極為黨員經營戶牽橋搭線,想方設法為在外天臺人找創業門路、籌項目資金。目前,天臺在外創業務工人員中資產上千萬的有5000多人,資產上億的有100多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天臺人經濟”。
三、成效與探討
經過24年的不斷探索,流動黨員“雙重管理、雙向服務”模式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既彌補了單向管理的局限性,有效解決了“流出地管不好、流入地管不了”的難題,又系緊了流出地流入地發展的一條“組織紐帶”,推動流動黨組織服務放大、作用放大、成效放大,為新時代加強流動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啟示。
1.必須始終堅持信仰為先,牢記管黨治黨責任。天臺在外流動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始終離不開流入地與流出地各級黨委的呵護與培育,他們沒有因為流動黨員遠離原有組織、教育管理難度大就放任不管,任其“四處流浪”,而是想方設法幫他們“異地安家”,充分體現了黨要管黨的責任擔當。始終離不開在外流動黨員的堅定信念,他們在市場的大潮中執著地堅守信仰,走到哪里,作用發揮到哪里,充分體現了黨員的先進性和對黨的深厚感情。這一經驗啟示我們,加強流動黨員管理,需要各級黨組織以及廣大黨務工作者扛起責任與使命,共同擔當、協同努力,積極作為、主動破解,毫不松解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2.必須始終堅持組織為基,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從天臺流動黨組織24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正是因為有了黨組織這個“流動堡壘”,才使流動黨員在異地有了“溫暖”的家,才使流動黨員發揮作用有了平臺,才使流入地與流出地聯動發展有了橋梁紐帶。同時,流動黨組織的成立,也解決了天臺外出優秀人才入黨難的問題。這一經驗啟示我們,加強流動黨員管理,首先要建好黨組織,加強異地流動黨組織體系建設,系緊流入地流出地之間互聯互通的“組織紐帶”。
3.必須始終堅持服務為本,激發黨員創造活力。天臺在外流動黨組織的組織力在于始終不渝地打好“服務”牌,既創新載體、搭建平臺,使流動黨員在服務兩地科學發展中彰顯先進性,贏得了兩地黨委的更大關注與支持;又緊扣黨員需求,想方設法幫助黨員發展事業,帶動天臺在外經商人員的發展,增強了黨員的獲得感和歸屬感。這一經驗啟示我們,加強流動黨員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的黨員主體作用,充分實現和維護好黨員的各項權益,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動力。
4.必須始終堅持開放為重,構建共建黨建格局。實踐證明,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因開放和人員大流動而產生,也依靠開放的黨建工作思路而破解。讓流動黨員異地有家,靠的是打破地域限制,創新組織設置;讓流動黨員管理模式不斷完善,靠的是兩地黨委齊抓共管,注重整合資源。這一經驗啟示我們,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必須以開放的理念,破除區域行政壁壘,強化雙重管理,加強跨區域協作,健全黨建共建機制,構建大黨建格局,真正把流動黨員管實、管活、管好。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