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焦作市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2日16: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和中央關于鄉村組織振興的部署要求,為進一步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近年來,河南省焦作市創新農村基層黨建的方法路徑,通過整合力量、健全機制,探索建設農村黨建綜合體,大力助推鄉村振興。
一、背景起因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下轄2市、4縣、4區和1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面積4071平方公里,人口375萬,農村人口271.49萬。作為河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焦作市同河南省大多數地市一樣,承擔著糧食生產核心區的重要任務,面臨著糧食生產任務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等情況。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的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治理結構、村莊布局,乃至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空心化”“老齡化”“三留守”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變化影響著農村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生活習慣和組織方式,也給農村的基層黨建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農村黨員隊伍結構不優、黨組織服務能力不足、黨建陣地作用發揮不充分、政府財力投入有限、鄉村產業發展思路不清、農村創新創業氛圍不濃等現狀,如何增強農村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如何更好地帶領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助推鄉村振興,讓黨員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是擺在焦作市委面前的重大課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焦作市創新建設和推廣應用了農村黨建綜合體,通過下好黨建的一顆“子” ,激活了基層黨建的一盤“棋”。
黨建綜合體是指在群眾生活比較集中的區域,以村黨群服務中心(“兩委”辦公場所)為核心,聚集養老托幼、便民服務、文體娛樂、醫療保障、綜治服務、議事協調、創新創業、經濟發展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區域的統稱,是聚服務強基礎、聚民心感黨恩、聚資源謀發展、聚功能惠民眾的有效載體,是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融匯發揮的有效平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合理化布局,推動黨員群眾活動場所由“分散”轉向“集聚”。從市級層面加大統籌力度,推動便民服務、議事協調、文體娛樂、托老托幼等設施向“兩委”辦公場所集聚,形成“一核多翼”的綜合性黨建陣地。因地制宜“建”。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增加村級組織陣地規范化建設的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建綜合體建設的通知》,在滿足村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因村施策、合理建設,可修繕提升、也可修舊如舊,堅決避免拆舊蓋新、大拆大建。靈活方式“聚”。通過新建、租賃、置換等方式,騰出空間、科學規劃,集中設置行政辦公區、便民服務區、議事協調區、文體娛樂區、文化傳承區等功能區域,提倡綜合利用和一室多用,整合不同部門不同用途的功能場所,構建布局合理、集聚緊湊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群眾體驗“怡”。按照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和親民化改造方式,減少行政辦事柜臺,提倡開放辦公,逐步拆除辦公區域圍墻欄桿,增設群眾休閑等候區、文化娛樂區,設置辦事指示牌、書報閱讀欄、生活用品柜、花草盆景等,集聚體育小廣場、文化長廊、黨建小花園等,不僅為群眾營造舒適和諧的辦事環境,也為群眾“茶余飯后”提供休閑好去處。
二是集合化構建,推動黨組織服務方式由“匱乏”轉向“豐富”。本著“功能多集聚、服務多下沉、群眾少跑腿”的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下沉服務事項。以“放管服”改革為契機,舍得放下去、敢于動“奶酪”。一方面,逐步將縣級政務事項“上網上線”,737項服務事項實現村內網上直接辦理,真正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另一方面,按照“建設一個、服務一片”的思路,在行政村比較集中區域,設置村級“放管服”便民服務中心,派駐縣鄉工作人員,現場受理辦理。增設為民項目。從群眾需求出發,增設養老托幼、郵寄代購、農產品購銷等特色功能項目,養老托幼中心成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享受“天倫之樂”活動中心,解決了農村年輕勞動力的“后顧之憂”;農產品交易市場成為農村特色農產品銷售的集散地;鄉賢議事廳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的孵化地;村史館成為了創造集體記憶、促進鄰里互動、促進文明新風的助推器。優化服務流程。將各類服務事項、便民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分類統計,統一制定出6大類29項便民事項,建立完善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待辦事項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等工作制度,規范服務程序、優化辦事流程,實現家門口服務事項的“一次辦結”。
三是社會化運營,讓參與主體從“單一”轉向“全員”。通過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市場運作,引導社會組織、民間組織、駐地單位、村民骨干、鄉賢能人等多方力量參與各環節各方面,破解黨建綜合體管理和運行僅憑政府“買單”,僅靠少數“兩委”干部“包辦”的窘境。引入社會資本。逐步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支持有資質的社會資本進入慈善幸福院、托幼中心、便民服務等領域,增強黨建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動力。截至目前,53家有資質的社會組織進入慈善幸福院、托幼中心、便民服務等領域,增強了黨建綜合體可持續發展動力。堅持市場運作。允許各村將空閑房屋、土地出租,或進行村企聯建聯辦,在黨群服務中心周邊,開辦舞蹈培訓班、作業輔導班、老人幸福苑、文體超市等服務項目,既滿足不同層次群眾需求,又收取租金增加集體收入。孵化民間組織。鼓勵村民根據興趣愛好,自發成立老年協會、兒童團、健身營、廚藝隊、合作社、民間市集、環境自治隊等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民間自組織,由黨建綜合體提供活動和服務場地,逐步引導活動類、興趣類、服務類自組織轉化為提供公共產品的公益組織,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長效機制。
四是制度化保障,推動黨組織作用發揮從“有求必應”轉向“一呼百應”。發揮黨建綜合體的“吸附”效力,完善制度機制,以功能、服務聚集,推動人心凝聚、力量匯聚,共促鄉村振興。健全黨員群眾參與機制。對黨員,把黨建綜合體作為黨員教育的主陣地,每月固定一天,靈活開展主題黨日、志愿服務、文化傳播、法治宣傳等多種活動;對群眾,廣泛成立農村議事會、理事會、懇談會,適時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等評選活動,讓黨員群眾樂于參加活動、主動參與鄉村治理,不斷凝聚鄉村振興的黨心民心。建立干部幫扶聯系機制。在派好管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基礎上,每周二固定開展市縣直機關干部下村蹲點,聽民意、查實情、解難題。一年來,4658人次先后到村幫助解決3.2萬個問題,659個機關單位與農村支部結成對子,通過讓市縣干部沉下來,不斷集聚鄉村振興的幫扶力量。完善鄉土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注重挖掘培育鄉村本土人才,結合農村生產經營特點,依托黨建綜合體,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實用人才致富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建立鄉土人才“月聯系、季碰面、年座談”制度,不斷完善鄉土人才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將有志于農村農業建設的各界人士、各類人才“引進來”,讓“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聚起來,不斷集聚鄉村振興的人才力量。
三、初步成效
通過不斷探索實踐、豐富完善,焦作市的黨建綜合體,實現了聚功能、聚服務、聚發展、聚民心,成為了農村的政治引領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議事協調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
一是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更突出了。在推進黨建綜合體建設過程中,農村黨組織將各類服務功能、服務設施聚集在周圍,凸顯了黨組織作為轄區內喊得了人、議得了事、解得了難的領導核心地位。同時,在黨建綜合體設置醒目的黨建標識、鮮明的黨建元素,有條件的修建黨建主題公園、黨建文化長廊等,營造濃厚了黨建氛圍,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廣大黨員群眾。
二是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更完善了。通過整合資源、下沉力量、聚合功能、優化服務,把醫療衛生、文化娛樂、養老托幼、電商郵政、農產品購銷等各類便民、利民、惠民功能,匯聚在村黨群服務周邊,形成了黨建統領下的“百步”生活服務圈。
三是黨員干部的干勁兒更足了。通過黨建綜合體,服務項目得到優化、辦事流程得到簡化、環境衛生得到美化,村民臉上的笑容增多了,這讓廣大黨員干部真切感受到了黨建綜合體帶來的新變化,看到了辛苦付出的新收獲,滿滿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起為民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黨員群眾的滿意度認同感更高了。通過建設養老托幼慈善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使空巢老人有了陪伴、留守兒童有了照顧,使得白天就近務工的年輕勞動力可以輕裝上陣;通過足不出村,就可以接受各種服務、辦理各種證件、銷售特色農產品,使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強了;通過建立村史館,用一張張老圖片、一件件老物件兒、一個個老故事,留住了鄉情記憶。
五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強了。黨建綜合體的出現,讓鄉賢議事有了場地、農產品銷售有了渠道、人才創業有了平臺,黨建綜合體成為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孵化地,通過溝通聯系、座談交流、思想碰撞,打開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激發了農村百姓創新創業的熱情。同時,黨建綜合體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鼓勵市場化運作,實現了農村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探討和啟示
對比許多“高大上”的黨群服務陣地,焦作市的黨建綜合體追求的不是硬件的“豪華”,而是功能的完善;不是場地的寬敞,而是服務的優良;不是巨額資金的投入,而是就地取材的利用。建設黨建綜合體,建是基礎,建、管、用并舉是關鍵,只有真正管好用好,才能使黨建綜合體有溫度、聚人氣、得民心。
第一,建設黨建綜合體,資源整合是前提。醫療衛生、文化娛樂、養老托幼、電商郵政、農產品購銷等各類功能涉及多個部門、多個方面,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工作方式,組織、宣傳、政法、工青婦、衛健、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各行其是”,將可能出現重復建設,甚至資源浪費。因此,建設黨建綜合體需要加大部門間的資源統籌和溝通協調,整合力量、集中攻堅,才能實現資金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作用的最大發揮。
第二,建設黨建綜合體,優化服務是基礎。在新的時代,農民除了要求穩定的就業和收入之外,還要求有宜居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便捷的公共服務、可靠的社會保障、豐富的文化生活等,希望生活得更加體面且有尊嚴。這就需要在建設黨建綜合體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提升服務,滿足需求,讓廣大農民嘗到甜頭、看到希望、堅定信心。
第三,建設黨建綜合體,社會運營是出路。一個村的“兩委”干部一般只有3-7人,人手不夠、精力有限、資金薄弱,是制約很多黨建陣地發揮作用的癥結,通過社會化運營,允許社會資本、轄區群眾,社會組織等參與黨建綜合體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各方面,才能有效解決“兩委”干部人少事多、村級黨組織資金少管理難等問題。
第四,建設黨建綜合體,凝聚人心是目的。通過把黨建、文化、民生、經濟等各方面功能聚集起來,把各類群體、各方力量吸引過來,打造形成了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百步”便民生活圈,實現了場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構建、人氣集聚壯大,從而讓群眾愿意來、有歸屬感,從而體現黨組織的威信、樹立黨組織的形象,實現讓百姓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